欢迎进入兰州好人馆
好人风向标: 中国好人 兰州好人 道德模范 新时代兰州好少年

何丽霞

发布时间:2019-07-03 来源:兰州文明网
分享到:


  何丽霞,女,1964年3月生,正高级工程师。1984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系,被分配到兰州市第三十一中学从事生物教学工作,1989年获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系遗传学硕士学位,1989年至今一直在甘肃省林业工作站管理局(甘肃省林业科学技术推广总站)从事林业科研及推广工作。2000年获甘肃省城镇妇女“巾帼建功”活动标兵、甘肃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1年获第一届甘肃省林业青年科技奖,2003年被评为省直机关青年岗位能手,2004年被评为甘肃省先进女职工,2005年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2005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第五届甘肃青年科技奖,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甘肃省林业十大优秀专家,2008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甘肃省巾帼十杰”荣誉称号,2009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

  一、团结协作,甘于奉献

  何丽霞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创新开拓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在林木花卉遗传育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研究领域中有独到的理论见解与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优质经济苗木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项目实施期间,带领课题组的同志团结协作,努力拼博。为了节约经费支出,掌握第一手资料,全课题组成员团结一致,不怕苦,不怕累,脚踏实地忘我工作。由于没有实验地,课题组人员因陋就简,利用办公大楼三楼阳台作为场地,并选用过的一次性纸杯为容器,种植过马铃薯的蛭石作为基质进行移栽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

  为了更好地完成承担的“中国野生牡丹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牡丹优良品种引种及新品种培育研究”、“珍稀特有甘肃紫斑牡丹杂交培育技术开发”等项目。十几年来,带领项目组的主要成员三进云南、四川及保康,两次到神农架、宁国等地,深入西藏、山西、甘肃、河南等边缘林区,足迹几乎踏遍了所有的牡丹分布区,挑战着生命的极限,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尤其是西藏之行,考察途中充满了艰险,高山反应、大雪封山、泥石流等接踵而至,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终于凭着科技工作者的执着和信念,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翔实可靠的数据,为科学研究和理论分析奠定了基础。

  二、求真务实、锲而不舍

  牡丹为木本植物,从授粉、结实、播种、出苗到开花,要想得到一个理想的杂交新品种至少需要5年以上或更长的时间;每一个新品种的培育,需要经历无数次杂交组合的筛选;每一个实验数据的获取,需要踏实认真、一丝不苟地去做;野外调查是这样,室内的观测研究及田间试验分析同样如此。为了使观察的结论准确无误,她带领项目组成员在实验室十几次,甚至几十次地开展细胞遗传学等实验分析;为了得到某杂交组合的种子,常常要经历无数次失败才能成功。每一株杂交苗的成长,都灌注着她及项目组成员的心血。

  三、情系牡丹,立足甘肃

  1990年,我国著名牡丹专家、中国花协牡丹芍药分会副会长李嘉珏先生建议何丽霞进行牡丹杂交育种研究,并介绍她与全国劳动模范、甘肃紫斑牡丹新品种培育者陈德忠先生认识,将她引进了牡丹研究之门。从此,何丽霞就与牡丹结下了不解之缘。针对我国在牡丹杂交育种尤其是远缘杂交育种方面远远落后于国外,育种目标不明确,各牡丹产地的品种选育在品种间或品种群间进行,可供选择遗传资源有限,肉质花盘亚组的黄牡丹、紫牡丹等优良的野生资源没有很好地利用等现状,在老一辈牡丹人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了利用亚组间远缘杂交培育黄色、红色等国内没有的牡丹新品种的目标。二十多年来,她带领项目组成员忙碌于田间地头,忙碌于山水之间,始终在第一线的坚守,取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培育出了带有肉质花盘亚组特征的纯黄色、纯红色、橙色等花色新颖的牡丹新品种,将原来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2007年,因工作调动丈夫和女儿均到了北京,何丽霞考虑再三,为了她挚爱的牡丹事业,最终选择留在甘肃。面对亲朋好友的不理解,她淡淡一笑,其实在此之前曾有几次调走的机会,由于她的坚持,丈夫最终放弃调她到北京工作,她无怨无悔地留在了甘肃,坚持潜心于她挚爱的牡丹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