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兰州好人馆
好人风向标: 中国好人 兰州好人 道德模范 新时代兰州好少年

缪正发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兰州文明网
分享到:

情系家乡,坚守非遗梦想的传承人

  缪正发,男,1955年出生,永登县苦水镇苦水街村人,副高职称,现为苦水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太平鼓的代表性传承人。

  他是文化战线上的领跑者、坚守者;他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大能人;他有一个宏大的梦想——把家乡建设成为一个最美丽的乡村,以玫瑰产业作为经济支柱,带动旅游业发展,让更多的游客了解甘肃,了解兰州,

  30年前,在苦水镇,很少有人不知道缪正发的名字。每逢闹社火、耍龙灯、吼秦腔的日子,村民们在场子里总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为了组织太平鼓队,缪正发放弃了许多致富的项目和机会,一门心思放在农村文化活动上。没有经费,他就想方设法自己筹措,自己贴钱购置了86套太平鼓服装、14套龙灯表演服装、还制作了两条龙灯、20只鼓。打太平鼓的都是小伙子,每当组织表演的时候,不是本人不愿意去,就是家里人嫌报酬低不让去。缪正发就千方百计劝说,一次不行就去两次,其中的甘苦只有他自己知道。就这样,永登太平鼓队组织了大量的演出活动,进城入乡,受到了群众广泛欢迎。1991年,在中国山西国际锣鼓节暨第二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上,缪正发组织的红玫瑰太平鼓队在同国内20支锣鼓队的比赛中夺得金奖。近30年间,永登太平鼓队先后百余次到兰州、北京等地表演,十几次获国内外大奖。

  缪正发全身心投入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当中,为挖掘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项目的申报做了大量的工作。

  2005年,缪正发协助兰州市文化局组织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了顺利收集到各项申报项目需要的影视资料,他带着自家地里种出来的苦水玫瑰和拾回来卖钱的发菜,利用自己数年来积累的人脉,到处求助,从电视台的片库里找带子。能用的影视资料非常之少,缪正发从细碎的片子里找到了十几段几十秒到一分钟不等的片段,再找人编辑处理好了8分钟素材,用作申报材料。没有文字资料,缪正发自己采写,找人润色,没有图片资料,他就自己出钱找人来拍摄。经过几个月的筹备报审,当年,兰州太平鼓和苦水高高跷两项苦水当地民俗文化被收录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缪正发也因为多年来对兰州太平鼓的贡献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登太平鼓的典型性传承人。

  此后两年,缪正发又带领苦水镇民间艺人挖掘整理了苦水下二调、苦水老调。挖掘整理苦水老调的时候,缪正发带领着几位当地退休老师,挨家挨户到苦水当地民间艺人家中进行采访和记录,挖掘整理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苦水老调,如《下四川》《转灯》《三姐妹上香》《绣荷包》《十道河》等。

  经过几年的深入挖掘和整理,苦水下二调、铁芯子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月二龙抬头社火、木偶戏、玫瑰栽培技艺、苦水老调、苦水李佛传奇故事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苦水镇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精彩纷呈的非物质物化遗产给苦水增添了浓厚的文化魅力,和此地馨香了200年的玫瑰一起,成为这个地方独有的名片。

  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永登县苦水街村3里长街都被挤得水泄不通,大家翘首盼望苦水当地久负盛名的“龙抬头社火”“今年农历二月二到二月初五,苦水镇至少接待了6万人次外地游客。”说起这些,缪正发脸上有掩不住的骄傲,当地旅游业的兴旺,不光激活了非遗项目的发展,也切切实实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缪正发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要像鱼儿一样活起来,有人做才能传下去”。如今,非遗传承和保护,已经变成了一件非常紧迫的事情。他自己也在加快步伐奔跑,为老艺人们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在年轻一代中培养更多的民俗精粹表演者和继承者,寻求更科学完善的非遗传承途径,他的人生,也和他努力雕琢的非遗项目一起,越来越晶莹闪耀。